二苯并环辛炔-VC-对氨基苄氧羰基-单甲基澳瑞他汀 E,别名DBCO-VC-PAB-MMAE
DBCO-VC-PAB-MMAE(二苯并环辛炔-缬氨酸-瓜氨酸-对氨基苄氧羰基-单甲基澳瑞他汀 E)是一种抗体偶联药物(ADC)的典型载荷单元,其生物活性高度依赖于模块化设计的协同效应。DBCO基团通过无铜点击化学与含叠氮基团的抗体共价结合,形成稳定的酰胺键连接,确保药物分子精准锚定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。该过程无需外源催化剂,仅依赖生物正交反应的高效性与选择性,显著降低脱靶风险,同时保留抗体的靶向识别能力。
被内吞进入靶细胞后,VC-PAB连接子在溶酶体酶作用下发生两步断裂:首先,缬氨酸-瓜氨酸肽键被组织蛋白酶B特异性水解,释放对氨基苯甲醇中间体;随后,PAB基团通过1,6-消除反应自发消除,触发MMAE载荷的精准释放。该酶解过程严格依赖肿瘤微环境中的酸性条件与高表达酶活性,形成空间选择性激活机制,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暴露。
释放的MMAE作为微管蛋白抑制剂,通过共价修饰β-微管蛋白第239位半胱氨酸,阻断微管动态平衡,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于G2/M期并启动凋亡通路。其高亲和力结合与不可逆修饰特性,赋予MMAE对快速增殖肿瘤细胞的强效杀伤作用。此外,MMAE的疏水性结构可穿透细胞膜,产生旁观者效应,对邻近抗原阴性肿瘤细胞形成间接杀伤,增强对异质性肿瘤的治疗覆盖率。
该分子的生物活性还体现在药代动力学优势中:DBCO的疏水性有助于延长循环半衰期,而连接子的稳定性可防止载荷提前释放。临床前模型显示,其抗肿瘤活性呈现剂量依赖性,且在低剂量下即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。这种将靶向递送、酶控释放与强效细胞毒作用相结合的设计策略,使DBCO-VC-PAB-MMAE成为ADC领域中兼具安全性与疗效潜力的代表分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