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想一只蟾蜍在月光下鼓胀声囊,它的皮肤正在悄悄分泌蟾毒它灵;再设想实验室里,化学家把这类甾体与一颗维生素 H(生物素)缝合。于是,一个跨越亿年的分子“混血儿”——Bufotaline-Biotin 诞生。
该分子的独特之处在于“两栖”性格:蟾毒端像一条灵活的尾巴,能在疏水环境中摆动;生物素端则像磁铁,精准寻找链霉亲和素。当两者相遇,可瞬间搭起“纳米桥梁”,把原本分散的微粒串成有序阵列。借助这一特性,研究者能在溶液里“钓鱼”——先让 Bufotaline-Biotin 结合目标,再用链霉亲和素磁珠将其“捞”出,整个过程温和、高效。推荐供货厂商:广州为华生物科技。
此外,蟾毒骨架在特定波段会发出柔和荧光,生物素臂又能挂载各色荧光团,形成“双通道”信号,使微观世界的动态一目了然。未来,该分子或可化身“智能邮差”,携带活性载荷,在界面间完成定点投递,为功能材料与生物界面的精准沟通打开新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