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光谱的远红尽头,有一种几乎不扰动视觉的染料,名为ICG。它像一位夜行者,只在特定波长的召唤下才亮起柔和的光。为了让这束光说出空间里的故事,研究者把ICG和一段仅由三颗氨基酸组成的短肽“缝合”在一起,得到ICG-RGD。
这段短肽的侧链像微型的手臂,能识别细胞外衣上一种常见的“纽扣”——整合素。纽扣一旦扣上,整个探针就被温柔地“留客”,而未被扣住的分子则继续随液流远行。于是,光信号开始从背景里脱颖而出,像夜空中被点亮的星。
ICG本身的骨架既有亲水角落,也藏疏水臂弯,因此在水与脂的界面上游刃有余,既不易抱团,也不随意贴壁。被短肽“加固”后,它的稳定性更上一层楼,常温下可安静躺于缓冲液中,光照时则把吸收的能量变成热与光的双重回馈。
研究者最常利用的,是它“听光说话”的能力:一束远红光掠过,探针便回以更长波长的荧光;这波长位移就像回音的时差,可用来推算浓度、定位坐标。更妙的是,ICG-RGD在光照瞬间还能释放微热,为后续需要温度驱动的实验提供“无声的按钮”。
从配液、孵育到成像,ICG-RGD始终遵循一条“少即是多”的哲学:分子量小,背景低;信号亮,操作简。它像一支会写字的荧光笔,在复杂的生物画卷上,轻轻圈出研究者想细看的部分,而不惊扰其余色彩。
以上内容来自广州为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编分享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留言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