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 DSPE-AZO-PEG-NH? 的末端氨基换成甲氧基,就像给活泼的机械手戴上绝缘手套,整条分子顿时变得“沉默寡言”。DSPE 依旧负责插膜,偶氮苯依旧负责光折返,PEG 依旧负责撑开水相空间,但甲氧基封端让链尾失去抓握能力,只能静静站在膜外,像一片随风微动的羽毛。
别小看这份“沉默”。正因为不与外界牵手,它才能把所有精力用来调节膜表面“毛毯”的疏密。可见光下,偶氮苯呈伸展构象,PEG 链像被风吹起的羽枝,彼此间隔远,膜外衣蓬松;紫外一照,偶氮苯折叠,羽枝同步收拢,外衣瞬间变薄,膜界面从“毛绒”变为“贴身”。这种可逆形变不依赖任何化学计量比,也不释放副产物,仅靠光子数量即可调控。
由于末端惰性,DSPE-AZO-MPEG 特别适合做“纯物理开关”。研究者把它掺进脂双层,先让羽毛舒展,形成一道临时屏障,挡住外界大体积溶质;片刻后,用一束局部紫外光“点名”,被照区域的羽毛集体低头,屏障厚度骤降,溶质得以定点穿越;再照一圈可见光,羽毛重新竖起,通道关闭。整个过程如同在膜上“呼吸”:吸时打开,呼时合上,节奏完全由光说了算。
PEG 的柔顺骨架还带来自修复效应。羽毛反复扇动,偶氮苯万次折叠也不易疲劳,因为外围水化层把机械应力及时分散;甲氧基的化学惰性又避免了氧化或交联隐患,使膜表面在多次光循环后仍保持初始平滑。
眼下,人们正把这种“光呼吸膜”用于微反应器:把催化粒子关在腔内,用羽毛屏障控制底物进入节奏,让反应按光信号节拍走;或把光图案投射到膜面,形成“蓬松—紧凑”相间的微区,靠厚度差引导溶质定向扩散,实现无泵输送。未来,随着近红外双光子激发的引入,这种“羽毛”有望在更深、更复杂的体系里,继续扮演无声而精准的看门人。
——它不抓取、不传递,只用“立起”与“趴下”两种姿态,为膜界面写下最简洁的光语法。
以上内容来自广州为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编分享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留言呦。
